0213 The LINSANITY Story
最近迷上了
在台灣與NBA非常火紅火燙有名的林書豪~
我相信他現在的表現
在NBA上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林書豪打球會打的這麼好~
是因為自己的興趣、後天的努力,加上父母親的支持。
才造就今天的林書豪
今天在某個節目上看到並討論
林書豪出戰籃網那場球賽
那場好像也是林書豪合約的最後期限
如果打不好就要"在"走人
那天林書豪替補上場,共得了25分 7助攻 5籃板
然而林書豪適時地把握上場機會,而這戰也讓他一戰成名。
這兩年來的辛苦歷程,林書豪也分享
每天的練習與自律
這個過程是那麼的辛苦、苦澀。
甚至過去的低潮
讓林書豪一度想放棄自己的NBA籃球夢
最後他找回自己的熱情,並且走了過來。
這也讓我們學習到一件事情
當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可是大家"完全"不看好你的時候
你越要努力、堅持與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請不要放棄,當你放棄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
林書豪父母的教育更為重要
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 (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林書豪在進入紐約尼克隊之前,曾被所有的NBA球隊都拒絕簽約,連坐板凳球員都在去年連續被兩支球隊踢走。更別提當初因為沒有一個NCAA的學校願意提供他獎學金就讀,以至於他不得不選擇進入那個並非以運動著名的長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在得到當前的榮耀之前,他所曾經過的這些彎曲挫折,卻正是我們一般台灣學生或父母所避之惟恐不及的。
如果我們是林書豪的父母,當時難道不會覺得讓這樣會念書的孩子去打球太可惜了嗎?那不是只有「不會讀書的孩子」才作的事嗎?不能進入籃球傳統名校不就表示一種挫敗嗎?後來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不就表示他應該走進華爾街才對嗎?若早知道要去NBA打球,那些高額的學費豈不就白白浪費了?又為何非要去挑戰那幾乎沒有亞洲人可以生存的地方,經歷這麼多失敗、冷落、與屈辱?如果走一般人的路,作爸媽可能還可以用關係拉你一把呢!
這些話聽起來都很熟悉?只是並非發生在林書豪身上,而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身上,反應出許多台灣中產階級父母對子女生涯規劃的一種「強迫性焦慮」。嘴巴上說是為了子女好,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所以我們很少在乎孩子的興趣,只想培養他們才藝;我們不鼓勵他們尋求人生的夢想,只想讓他們走在一條我們放心的道路:與別人一樣拼明星學校、選熱門科系與作別人羨慕的職業。這樣的想法雖是出自於父母親的「善意」,但卻根深蒂固於我們社會,成為台灣教育改革始終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這也是正是林書豪的家庭教育(而非學校教育)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去年十月份,林書豪與其母親吳信信接受台灣好消息電視台的專訪,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是甚麼樣的家庭教育幫助了林書豪經歷這一段尋求夢想、忍受挫折、然後逐夢踏實的過程。因為信仰的關係,林書豪的父母在孩子打籃球的這件事上學會放手,讓他追尋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特殊計畫。他們明智地注重品格培養而非最後的成果,使得林書豪不會在輸贏的壓力下患得患失,反而更能謙遜感恩地享受籃球的樂趣,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並未有這樣的信仰思維,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林書豪與其家庭的例子,學習到如何幫助孩子及早尋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引導合適的道路,接納他們的跌倒與失敗,並繼續鼓勵他們完成自己的夢想。這可能會是一條與他人不一樣的路,無法馬上有清楚的結果可以期待,但我們卻可以與孩子一起經歷生命中真實的歡笑與淚水。
在台灣教育裡面,當我們堅持自己的興趣去發展的時候
父母親好像沒有多餘的溝通
大多就要強迫我們放棄自己的夢
很多時候是父母親自己會怕,而不是小孩們會怕。
就算兩者都會怕,但只要勇敢往前走並解決問題
上天一定會給你一條光明的道路。
最後也送給大家
富比世整理出來
林書豪要教導我們的十堂課
By Mars Chen 彥廷 (追求自己夢)